【閱讀】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從 2016 川普的當選、英國脫歐令人跌破眼鏡的結果之後,假訊息、認知作戰、同溫層這些關鍵字就變得熱門起來,相關的書籍也不少。本書的作者同時是《報導者》的記者,所以這本書可以視為《報導者》假新聞專題的延伸和總結。

我覺得這本書特別的有兩點,一個是揭露假訊息的跨國產業鏈,另一個是對參與者的訪談,書中作者不太有主觀的評論,而偏向紀錄,把主角讓給這些受訪者,讓讀者了解這些訊息背後的內容農場主、寫手、假訊息教練、極右派的政治人物、小編們在想什麼:有的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有的認為自己在行使正義,而有些也會對自己的正在做的提出質疑。

書中在歐洲(比利時、法國、德國)的部分,除了提到假訊息的運作方式,也提到極端主義如何出現的,以及它的影響;而在亞洲(印尼、中國、台灣)的部份比較著重在描述手法上,留下訪談內容供讀者自行思考。

《PART1. 2016 比利時,莫倫比克》講的是 ISIS 如何利用社群媒體的力量,引誘在歐洲的穆斯林青年加入聖戰士的行列。作者訪問了一名 IS 聖戰士的母親,她直到孩子離家、最後收到 ISIS 的死亡通知才了解孩子去了哪裡。這段提到不同移民世代的想法,在上一代,他們有很多的機會,透過工作可以取得穩定的生活;而這一代生長在恐攻、經濟停滯的世代,整個社會對移民的敵意不斷攀升,導致他們對社會失去信心,最後讓極端分子的不實訊息有機會引領這些憤怒的青年,進入他們所構造的價值觀當中。書中提到另一個嘗試在此地改變的例子,他試圖透過社會的連結和教育來讓移民的青年有更多的選擇、建立出自信,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儘管 IS 現在已經消失了,但是只要類似的族群隔閡依然存在,還是會催生出相同的問題。

《PART2. 2017 法國》《PART4. 2019 德國》這兩章我覺蠻像的,書中提到美國極右派、俄羅斯以及在北馬其頓所構成的假消息產業鏈,如何配合德法兩地的極右派在選舉中攻城掠地,催化這些現象的是難民問題,以及對傳統精英,包含媒體、政治人物的不滿。法國的部分主要是 2017 年的總統大選,選舉中雙方網軍的都委託類似的社交網路輿情分析公司來針對不同族群投放不同廣告,並根據社交網站的反應作即時調整,網軍有正式聘僱的人員也有一般民眾,甚至還利用冒名的新聞網站來傳遞錯誤訊息。這裡作者訪問法國極右派政黨的大老高勒,他早在 2008 年就提出網路作戰的綱領,也不斷的重申「重建資訊」的概念。

自己看完他的訪談,只能說極右派有著自己的世界觀,在這個世界觀裡媒體是被精英們所把持著,自己種族主義觀念因此被打壓。因此它認為這就該透過另類的傳播途徑來發聲,他們自認為追求的是「言論自由」,至於手段似乎不是考量的重點。我覺得雖然言論自由的講法沒錯,但是使用假訊息或是利用社群媒體創造同溫層的作法,根本上就已經讓討論受限,這已經違反「讓各種聲音平等出現」的前提了。

德國的部分跟東西德的差異有關,德國統一至今,東西德的經濟政治地位依然不是平等的,當西德高舉著進步旗幟,邁向乾淨能源的同時,以煤炭發電、工業為主的舊東德就成了受害者,這也導致極右派在東德地區的出現。作者在這一部分訪問了另類選擇黨(AfD)的黨主席默爾騰,我覺得他的回答方式和法國的高勒很像,都是用國族主義作為號招、仇恨外來的移民,而且也把自己放在媒體受害者的角色,對於手段不那麼的介意。不過不同的是默爾騰直到 2013 年都還是擔任大學的教授,在之後因為聽了 AfD 的演講才加入政壇,從紀錄片導演的觀點可以看出他的轉變,結論應該就是「權力跟關注會改變一個人」。這段的後面訪問到德國阿爾特納市的市長霍爾斯坦,他是德國接受難民政策的模範,他認為這些難民可以充實已經漸漸邁入蕭條的小鎮,因此他透過政策來協助難民融入社會。他提到過去在討論難民政策時,議會還是聚焦在政策面,但隨著極端主義的出現,議會的討論也變得偏向極端,他自己還差點被受假訊息影像的極端分子刺殺。他認為極端主義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已經對現今複雜問題失去耐心,因此開始尋求一個簡單的解釋或是解法,這是件很危險的事情。章節的最後提到後來德國《時代線上》對於打破同溫層的努力,其實滿簡單的,就是徵求自願者和其他的群體面對面對話,儘管參與的人不多,但還是可以看出成效。

《PART3. 2019 印尼》這段提到 2019 年印尼的總統大選,印尼是現今的社交軟體大國,對許多的網路使用者來說,FB, Whatsapp 幾乎就是新聞的唯一來源,這也讓這些社群軟體成為大選的主戰場。為了說明假訊息在印尼的嚴重程度,裡面舉了一個 2017 年因為問路而被群眾誤以為要綁架兒童,而被打死的例子。(因為這個例子實在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因此我還特地上網查證。即便在書中有給主角名字下,查證還是很困難,主要的原因還是語言上的問題)。回到 2019 年的大選,文中提到一個雙方網路意見領袖同台直播的事件,即便在表面上唇槍舌戰,雙方在私底下根本就是好友,根據其中一位的受訪內容,他也大方的承認,他就在做生意,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套句直播會主持方說的:「社交網路上面的對話,與其說是『人民的聲音』,不如說是『產業的聲音』」

《PART5. 2020 中國》這段提到 2020 年 COVID-19 期間,中國對內的宣傳、對香港的網路監控、對台灣的操弄以及小粉紅的出現。文中主要還是以報導和陳述手法為主,中間也提到民眾與政府之間的制衡關係,最終還是以個人隱私為核心,如果政府可以精確的揭露每個刻意者的身分,民眾的聲音就會因為害怕而消失,這就是中國政府在香港反中運動中不斷的在做的。香港即便有《個人資料(隱私)條例》的三十三調來禁止香港公民的個資被轉移到海外,但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實施,未來實施的機會也很渺茫。

《PART6. NOW 台灣》這段的重點放在內容農場、政府小編和側翼上,非常值得一讀。作者訪問一名掌握多個內容農場的農場主,就他所說,其實散佈這些假訊息就只是為了賺流量和廣告費而已,因此內容當然盡可能的寫的能夠吸引讀者注意並散播出去,他自己也反對在他的農場中出現政治性的訊息,甚至當出現時大發雷霆要把寫手踢掉,大概是怕被盯上吧。後來作者也訪問到這名寫手,可以感受到他有部分也是以賺錢為目的,但仍然有一部分是想要支持自己的政治傾向,這段真的蠻有意思的,可以看到一些矛盾的地方:雖然自承中立,但其實幾乎只參與過一邊,對另一方陣營有一些奇怪的想像。印象很深刻的就是那句「政治圈很多瘋子啊」。

隨著網路的發達,社群媒體掌握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也讓政府不斷的擴編對應的公務員,於是公部門在社群媒體上的聲量也大幅提升,除了因為疫情,讓醫療、衛生相關粉專受到關注外,其他部門有趣的宣導方式和趣味互動也增加了流量。作者訪問到幾名身在其中的「小編」(看起來應該都是公務員而不是約聘或外包),可以看到他們對自身定位的看法。簡單易懂、迷因化的政策貼圖簡化了政策的複雜面,這是好事嗎?當長官關注的是流量,還有人肯認真的作雙向討論嗎?另外。黨政的界線很容易在過程中被模糊,要如何處理?

文中的產業人士提到的一句話我蠻認同的:「這類(情緒化)的圖卡可以視作網路聲量中的彈藥,要說是為政策辯護也行,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支持者心安,覺得自己站得住腳」,其實這就說明了同溫層取暖這件事。

這段的後面提到中國的威脅日趨嚴重,會利用合作的網紅、媒體來傳遞假訊息,甚至連偽造的政府公文都出現了。作者藉此訪談一位曾經擔任政府幕僚的政治工作者,這段也是值得一讀。從訪談中多次出現 PTSD 這幾個字,對中國也對 1124,這實在是令人恐懼,當因為一些例外而放棄堅持的時候,最後就會一直出現例外,原先的堅持就會消失。

看完這本書,會聯想到之前讀到的《注意力商人》以及《民粹時代》。民粹主義的相反是精英主義,可以看出民主無可避免的會出現民粹,甚至說根本就是支持民粹,但同溫層中的民粹就是另一回事。所有傳播媒體的出現在一開始都被樂觀人士認為是個增進政治溝通的好工具,無論是報紙、海報、廣播、電視、網路還是現在的社群媒體。和傳播媒體一同出現的是注意力商人,在利益至上的考量下,最後傳播媒體的多元價值就會消失。書中提到很多的假訊息的手法,在書末也開始反思我們該如何做,我覺得重點還是在「選擇」上,有意圖的假訊息透過不斷的灌輸特定的觀點,來讓我們放棄思考是否有其他觀點的可能,讓我們無從選擇,最後就是被動的接受這些極端的想法,我們需要永遠的想著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另外,就如同說中所寫的:應對假訊息除了討論動機、如何預防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如何彌補已經出現的社會裂痕。蠻同意裡面一位受訪者的說法:假訊息只是催化劑,餵養社會分裂的是持續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對全球化、數位化以及未來的徬徨。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JavaScript 技能 : NPM 心得

# JavaScript 技能 : NPM 心得

AI輔導室|軟體自動完成算式

AI輔導室|軟體自動完成算式

Key Sequence Detection

Key Sequence Detection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