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寫作松的Day3,本日閱讀章節為第四與第五章。
- 量身打造vs.統一規格(Site-Specificity vs. Pure Technique)
- 跳脫棋譜(Getting Out of Book)
第四章是讀到目前為止最引起我共鳴的一章,作者舉了多項不同職業的例子與特質,深入探討人類在處理工作上以及應變的能力,進一步討論到許多不從事科技業的工作者所擔憂的問題─AI會不會取代自己的工作?
一開始作者是從約瑟夫.維森班(Joseph Weizenbaum)以心理治療師為範本完成的聊天程式ELIZA做開頭,在經過測試後意外發現ELIZA讓大部分受測者覺得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治療,在2006年,甚至英國國家健康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建議:在英格蘭和威爾斯提供認知行為治療軟體,作為輕度憂鬱症患者的早期治療選項。有趣的是,程式的開發者約瑟夫.維森班卻成為AI研究的極力反對者,堅持開發出這種程式本身就是個錯誤,毅然決然轉換生涯跑道。
上述是緣起,作者主要想闡述的重點是「人類的工作越來越機械化」,在此的機械化並非指重複做一件事而將其發揮到極致的匠人,而是一成不變無跳脫框架者,因為下述句子實在寫得太好,我個人認為也將AI究竟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直接釋疑,故我就整段引用:
把工作樂趣「吸乾」乃至分解成「機器人」行為的過程,很多時候早在科技將這些工作自動化之前就已發生。所以,問題根源是資本主義的進逼,不是科技帶來的壓力。工作一旦被這種方式「機械化」,它被機器(或AI)取代似乎也是遲早的事。這種結果十分合理,甚至值得欣慰。因為對我來說,這個過程最令人遺憾的是前半段─把「人類」的工作化約為「機械」動作─而不是後半段。所以我認為:目前對於AI的恐懼似乎劃錯重點。
作者有從事軟體工作的朋友與他講過,他們工作的一部份往往是一邊動手解決問題,一邊開發能自動解決這種問題的工具。所以他們是想害自己失業嗎?當然不是。他們似乎認為這才是進步,這才能讓自己去處理更難、更細、更複雜、更需要思考和判斷的問題。換句話說,他們讓自己的工作更像人做的事。
而第五章將主軸拉回到圖靈測試上,延伸到作者思考究竟該採取何種策略來做答應,而思考策略的方向又被帶到1997年深藍(Deep Blue)擊敗世界棋王的對局中,接著作者對開局定式進行了滿深入的分析,這部分算是電腦對局領域,對我個人而言滿意外的是,作者對這相對冷門的領域了解還算挺深入的,我自己是有跟darkforest下過棋,也有做過相關演算法的研究,因此讀起來感覺是挺奇妙的,但對沒接觸過人應該就是一連串的推論過程,因此這邊也沒有太多特別的感想。
每日短摘
棋譜像是整體人生的隱喻。人生就像大多數對話和棋賽一樣,起點相同,終點相同,中間有少數時刻不同。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凋零有時,而空隙中有火花閃爍。